【育兒心得】刻意的挫折教育本末倒置 孩子未能抗逆境反增自卑感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9/07/31 15:33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23

分享:

分享:

有的家長會給孩子製造挫折教育,去增加他們對逆境的體驗。

逆商,與情商、智商同等重要。簡而言之,是能夠接受挫折、失敗,有很好的心理素質。這的確是香港的孩子們相對缺少的體驗。對國際學校的學生們而言,從幼稚園開始,接受的就是呵護教育,所經歷的是順勢療法,個性被盡可能地照顧,愛好和理想被珍惜。所謂曾經出現的挫折,恐怕主要是一年兩三次的考試而已。
一些朋友會在感歎孩子遠比當初的自己幸福之餘,還對他們的將來很擔憂,沒有經歷過甚麼大的挫折,真的走入社會的時候,會不會像突然變成人的小美人魚一樣,每走一步都感到雙腳刺痛呢?社會裏的競爭是與學校裏的教育迥然不同的生存環境。各種打擊、失敗、被否定,是必經之路。

於是,有的家長會給孩子製造挫折教育,去增加他們對逆境的體驗。比如,五歲的女孩已經可以熟背字母表,而且可以拼寫不少英文單詞了,父母卻找到她不會的單詞去打擊她:這都不會還說自己做得好?!甚至會通過一些小懲罰,比如抄寫十個單詞,來開發孩子的抗逆能力。在一次聚會中,我就見到幾個大人輪番出算術題,考一位小男孩,看到他着急的模樣,大家笑着說你看你這麼差,最後小男孩當場哭了起來。

這樣刻意的挫折教育,很容易變成了一種降維打擊,也即製造不平等的維度,讓對方感到自卑。有時候,父母控制不住打擊孩子的快感,會發洩孩子根本無力招架的羞辱。事實上,生活中真正的挫折不是聽到「你很蠢」,而是會以各種形式不斷出現的「NO」。能接受被拒絕,保持探索機會的勇氣,才是健康的逆商培養。

文章刊於《經濟日報》(收費閱讀),專欄「 微光集」,原題為「挫折教育」

撰文 : 林瑯